自1775年PercivallPott将烟囱烟尘的暴露与烟囱清扫工的癌症联系在一起时,人类与癌症斗争就开始了。在这漫长的200多年中,人类为了打败癌症,想出了无数办法,手术、放疗、化疗、靶向药、免疫药......而单纯从抗癌药物种类来看,靶向药则足足占据了半壁江山,是被医学界誉为最有希望“攻克”癌症的存在。
       然而根据数据统计,在2020 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仍有 996 万例,数目惊人。可见,靶向药的出现并没有改变癌症患者死亡率高的现状。这是为什么呢?
适用人群有限
      我们知道靶向药是通过特异性地识别突变基因并与之结合,从而阻止癌细胞的生长的。这就意味着靶向药使用之前要进行基因检测,只有符合对应基因的患者才有相应的靶向药可以使用,大大限制了靶向药的应用人群。
药品价格昂贵
       一个癌症家属在患者群里倾诉:“不治,人亡家不破;治,家破人亡。”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无法支付高昂的靶向药费用依然是普遍问题。首先,虽然一些靶向药已经进入了医保,但是这些药物的报销条件比较苛刻而且报销比例不高,大部分费用仍需患者承担;其次,许多新药尚未纳入医保,需要完全自费。
副作用不可控
       靶向药的副作用可波及全身。如果发生靶向药引起的间质性肺炎、血栓栓塞等副作用会导致治疗中止;严重的肝损伤、肾损伤、可逆性后脑蛋白质综合征等综合征更是会导致死亡。
耐药无法避免
      经历过前三轮筛选之后,癌症靶向药患者的终极问题就到来了,那就是耐药。
      有人会问,服用靶向药一定会出现肿瘤耐药吗?很不幸,答案是肯定的,靶向药出现耐药的概率为100%。所以耐药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这是因为在服用靶向药期间,某些肿瘤细胞为了生存学会了躲避靶向药物的攻击产生了新的突变基因,使得所用的靶向药失去效果,这就形成了耐药。一旦发生耐药,就可能会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
 
      靶向药不是“神药”,它带来的弊端不可避免,所以癌症患者一定要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