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一点儿劲儿都没有”,“医生,我的腿都抬不起来”,“医生,你无法理解我的疲劳。俗话说烂泥扶不上墙,我就像是烂泥,你再怎么扶也扶不起来。”肿瘤科医生每天都会碰到痛苦的病人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
       病人上述的经历是癌性疲劳的典型表现。癌痛的病人可以叫、可以哭,同时又有药物的干预,可是疲乏的病人却想叫叫不出来,连话都不想说,无声无息地忍受着疲乏带给他们的无力感。
       这些年,随着相关知识的普及,人们对于疼痛的处理越来越积极,但癌性疲劳是比疼痛更普遍困扰癌症病人的问题,却不太为人所知。癌性疲劳是导致病人生活质量下降的最重要的原因,癌性疲劳给病人带来的痛苦超过了疼痛、恶心和抑郁的总合。根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展的一项癌症病人常见症状调查,所有常见症状中,癌性疲乏的发生率最高,比例高达89.4%。

       癌因性疲乏(CRF),是一种扰乱机体正常功能的、持久的、主观的劳累感,与癌症本身病理、生理或癌症治疗有关。
       癌性疲劳主要包括以下特点:
       1、无法通过休息或者睡眠缓解;
       2、会发生在癌症的任意阶段;
       3、可能是暂时性,也可能是永久的;
       4、除了身体上的疲劳,还伴随着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抑郁等等。

       加强对癌症病人的关爱,努力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QoL),由此CRF就成了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癌性疲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改善:
       1、营养康复
       营养摄入不足是造成疲劳感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全面评估病人的营养状态,若存在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黏膜炎、吞咽痛、肠梗阻、腹泻或便秘等影响病人营养摄入的情况,应积极治疗。
       在医疗干预的基础上,病人家属也应积极地为病人准备适合其口味的餐食,保证热量摄入,可考虑少食多餐、变换口味,以促进食欲。
       2、运动康复
       癌性疲劳常存在多休息的误区,因休息过量会导致体能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适当的体能锻炼可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可以增强病人战胜病魔的信心,尤其是病人的心态会得到及时地调整,帮助提高抗癌积极性。这种积极面对治疗的心理,能够使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趋于协调,同时能提高睡眠质量、增强免疫力,间接提高抗病的心理承受能力。
       其次,运动可以提高免疫力,从而抑制和杀灭癌细胞。得到及时诊治康复后的癌症病人,大多数是喜欢运动的病人。
       运动干预能够有效降低癌症发病率,改善病人的身体机能,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质,在癌症康复过程中起到明显效果。不过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量力而行。
       3、心理康复
       心理干预必不可少,由于身体的不适,加上治疗和检查的奔波,很多病人往往会具有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通过心理干预,能够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状况,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减少负面情绪,正确地预防和管理疲劳。
       2021年1月,由我国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联合开展的一项多学科研究,发表在了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刊《临床肿瘤学杂志》上:对比单纯化疗,早期营养及心理支持治疗联合标准一线化疗将病人的中位生存期延长了2.9个月。这个意味着,比起新获批的博利珠单抗(PD-1抑制剂帕)联合化疗将生存期提高了2.6个月还要长。

       世界卫生组织对癌症有3个“1/3的论断”,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治愈、1/3的癌症可通过医疗手段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也就是说有2/3病人是可以治愈或可与癌症“和平共处”,这一切一切的前提就是注重身心健康。
 
       在疲劳的治疗中,需要医护和家属不仅仅把癌症看成是病,更重要的是看“病人”,从人的整体出发,关注病人的身、心、社、灵等多维度的状态,全方位为病人生存期和生命质量提供价值。